以下是原文内容:
全自动SMT贴片(表面贴装技术)生产线上,机械臂以±0.03毫米的精度将微型元件贴装到PCB(印刷电路板)板上;测试区域内,温度冲击试验箱按照设定的参数,正在对产品的性能进行严苛考验……
在江宁区九龙湖产业园区,通过南京云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云恒”)打造的中试电子技术服务基地,一项项科创成果正上演着从“实验室”走向“生产线”的关键蜕变。
一项技术成果经过概念验证,到最终的产品应用实现产业化,之间还有一段巨大的鸿沟,被称为“死亡之谷”。“我们矢志成为打通‘死亡之谷’的科创‘陪跑者’,要为南京1.5万家科技型企业和中小型研发主体架起科创成果到产业落地的‘黄金桥梁’。”8月12日,记者蹲点云恒,公司创始人蔡晓刚这样描述心中的愿景。
在这里,科创成果“蝶变”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
“一周!从设计优化到整机交付,云恒让我们的控制技术验证从构想变成了实物。”南京某高校研究所所长握着刚调试完成的样机,难掩激动。
不久前,他带着一项新的控制技术构想找到云恒,急需做出一台样机验证技术可行性,且需要从电子制造、元器件配型到外壳成型的全流程一站式服务。
“哪怕是1件的订单,我们也接!”这是蔡晓刚对公司上下的严格要求。
接到需求后,云恒的NPI新品导入技术服务团队第一时间介入。“在了解到这项控制技术的应用场景后,我们有针对性地给予了专业的设计、配型等优化建议,提供给客户进行改良,例如将原本存在电磁兼容风险的电路布局优化得更适配量产。”团队负责人告诉记者。
另一边,供应链交易中心同步启动紧急备料,根据样机所需在4小时内配齐了包括特殊规格芯片在内的112种元器件。中试制造中心的SMT产线快速换型,打样生产出一片电子控制面板,最后由结构工程师完成外壳材料选型、生产及整机组装。
短短7天后,一台凝聚着创新构想的样机,如期摆在了研究所的实验室里。
这样的故事,在云恒每天都在上演。
南京一家专注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研发的初创企业,曾因小批量中试屡屡碰壁:传统大厂嫌订单量小不愿接,“小作坊”又达不到精度要求,产品迭代卡在“样品能做、量产难成”的尴尬阶段。
“加入云恒的‘陪跑计划’后,技术团队从材料选型、工艺优化到可靠性测试全程跟进,不断优化迭代升级产品,最终突破‘死亡之谷’走向市场。”蔡晓刚向记者透露,目前这家企业如今已进入快速成长期,成为行业内的“明日之星”。
即便是行业龙头企业的技术迭代,也离不开云恒的强力支撑。
记者蹲点采访中了解到,南京一家智能装备头部企业其生产的整个智能装备中,控制系统所占的“成本”不到10%,却是关键核心部件,每逢新品研发就会找到云恒。
“我们为其提供多种电子控制部分的验证和中试支持,这不仅为龙头企业缩短了技术迭代时间,更节省了成本投入。”蔡晓刚说。
在蔡晓刚的眼中,从高校实验室的前沿探索,到初创企业的产品落地,再到大型企业的技术升级,云恒就像一个“科创摆渡人”,让每个阶段的创新,都能在走向产业化之路上迈出稳稳的一步。
在这里,“共享平台”填补30%到80%的“鸿沟”
拥有多条SMT智能产线的中试制造中心内,各条自动化产线正在有条不紊地运转,各种先进设备“各司其职”。记者注意到,部分产线正在进行换线准备工作,只见专业人员更换好下一批次生产的新品加工程序,将对应参数一一调试到位,并将供应链交易中心下发的新品物料装载到设备中,以保障后续制造工作的顺利开展。
一旁,技术工程师们正在热烈讨论,为合作伙伴提供专业的优化建议,帮助其改善样品,从而更好地符合未来市场化的标准。
在云恒中试电子技术服务基地,一批又一批的智能硬件产品历经“小试技术验证——中试——批量产品化”的过程,从这里走向市场。
“无论是高校、科研院所的研究验证,还是市场上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到市场化运用,‘小试—中试’都是绕不过去的必经之路和壁垒,有着巨量的市场需求。”蔡晓刚说,数据显示,我国未经中试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成功率仅30%左右,而经过中试的成功率可达80%。
然而,传统的大型电子制造厂家从运营成本角度考虑,通常只会接大批量、少品种的订单,且不提供研发验证、产品优化等方面的技术服务。
某机器人团队有核心算法却造不出稳定样机,因为找不到能做小批量精密组装的工厂;某高校实验室的新能源控制技术领先,但因元器件采购渠道不稳定,验证周期一拖再拖;某初创企业的智能硬件设计新颖,却因不懂工艺优化,样品合格率不足50%……
长期以来,大量的中小科技型企业、科研机构、高校在完成创新技术研发后,需要快速进行技术落地验证时,面临小试打样难、中试无处实现、转化周期长等困境。
“这些创新力量不是缺技术,而是缺将技术变成产品的‘工程化能力’,最终导致大量的技术成果转化困难,难以走向市场实现产业化。”蔡晓刚认为。
“让科创企业轻装上阵,专心创新”,这是蔡晓刚2018 年创立云恒时的初心,建立一个开放共享的科创服务平台,“这30%到80%的差距,就是云恒要填补的‘死亡之谷’。”
近年来,云恒深耕南京市场,为机器人、人工智能、信息通信、工业控制等前沿技术领域的科技型企业,以及高校、科研机构等提供智能产品研发支持、小试—中试—产品化生产制造、供应链、组装、测试、可靠性试验、仓储物流等一站式电子工程技术服务。
目前,云恒与诸多耳熟能详的科技企业,其中不乏知名的行业领军企业,都是长期合作伙伴。“我们还和江苏省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、东南大学、紫金山实验室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、南京农业大学等展开合作,共同推动概念验证、技术转移、成果转化等。”蔡晓刚说。
在这里,已为超6000家科创企业打造“高速公路”
万米空间,毫厘掌控。走进云恒供应链交易中心,这座电子元器件存储中心以其一万平方米的规模,构建了一个恒温恒湿的精密王国。偌大的仓库里,货架林立如精密矩阵,20多万种现货元器件按品类分区管理。
“王工,您要的100片封装电阻已经备好,正在最后核验。”仓储主管拿着 PAD 走到备货区,屏幕上实时显示着物料清单与实物的比对结果。
这位来自一家智能电网初创企业的工程师,前一天下午在线上下单,次日一早就收到了取货通知。“以前找小供应商采购,要么等货半个月,要么担心假货;找大厂采购,量小没人理。”王工感慨,云恒这里20万种现货,下单后最快4小时就能出货,还能提供元器件配型建议,对他们这种小批量研发太重要了。
在蔡晓刚看来,拥有1000多家品牌供应商、强大的供应链保障能力,解决中小客户 “小批量、多品种”的采购难题,是云恒成功扮演科创“陪跑者”的基本盘之一。另一个则是组建了一支专业的技术研发团队。
据了解,云恒的一站式服务体系中,在技术、制造、供应链等各个环节均有专业的高级工程师和骨干团队,其中,为了更好地支持创新技术落地验证,还组建了专业的“NPI新品导入技术服务团队”,帮助企业、高校、院所解决“实际应用落地”的关键问题。
“他们从产品实际应用场景、可靠性、市场化投产等专业角度,为客户提供电子设计的改善建议,并根据产品使用环境、成本等方面提供专业工艺改良建议。”蔡晓刚自信地说。
短短几年时间,云恒茁壮成长。目前,在九龙湖畔建立的中试电子技术服务基地内,已拥有1个中试制造中心、1个供应链交易中心、4个线上平台,截至2024年底,已累计服务科技企业超6000家,帮助客户降低研发、管理、采购等综合运营成本至少20%,助力培育多家高新技术企业、瞪羚企业和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。
南京正全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,打通科技成果转化“最后一公里”是关键。
从工程师笔下的图纸到走向市场的产品雏形,云恒成功将六周时间缩短为最快4天。“进入科创时代,打造一个共享开放的智能硬件中试平台,不仅是推动创新成果转化落地的‘孵化器’,也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基础设施。”蔡晓刚表示,未来云恒将努力将交货周期缩短至48小时内,为南京科创成果转化落地打造一条“高速公路”,让研发更高效,让生产有保障。目前,云恒正深度融入南京深入推进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,助力打造“创新研发—中试转化—产业落地”的完整创新链条。
在蔡晓刚的脑海中,蓝图已然绘就。未来,云恒计划在全国15个产业集聚城市布局,将在南京扮演的科创“陪跑者”模式复制推广,架起一座座连接创新与产业的“黄金桥梁”。
【记者手记】
营造良好生态,让“懂企业”的企业更好服务企业
漫步九龙湖畔,云恒中试电子技术服务基地内,中试制造中心的全自动生产线高速运转,满足客户打样及中小企业批量高品质、个性化加工需求的精密制造场景,已服务超6000家科创企业的生动实践,诠释着南京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创新与产业融合的活力。
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是全球技术创新的竞争高地,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基石,正引领着发展新领域、开辟新赛道。南京以“6+X”体系筑巢引凤,5G/6G、量子通信等六大领域齐头并进,“链主”领航、“小巨人”协同,紫金山实验室等平台与高校组建攻关联合体,让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衔接。
政务服务,引导产业发展方向、保障生产要素供给;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,还需要更多“润滑剂”。营造良好生态,让“懂企业”的企业更好服务企业,云恒这样的企业就在扮演科创“陪跑者”的角色,打通壁垒,填补了30%到80%的“鸿沟”。
近日,我市印发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(2025—2027年),积极探索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路径模式,持续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。从实验室到生产线,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落地,南京正积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,在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高地的竞逐中,书写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答卷。
结语
中国经济正经历深刻转型:从依赖传统劳动力红利向释放“工程师红利”跨越。在这场关键变革中,得工程师者方能引领未来。云恒精准把握时代脉搏,致力于成为科技型企业的坚实后盾与广大工程师的赋能平台。
伴随发展原动力从“城投”转向“科创”,云恒自身也升维为科创城市不可或缺的新型基础设施。我们的核心远不止于服务者,更是坚定而专业的“科创陪跑者”——深入创新链条,以全方位支持陪伴科技企业穿越成长周期,凝聚并激活工程师这一核心驱动力。云恒深知,工程师群体正是撬动中国未来创新与竞争格局的关键支点。得工程师者得天下,云恒正倾力于此。